有效抑制引起食品发黏的菌类(枯草杆菌)、马铃薯杆菌和细菌,延长保质期。
主要配料:
丙酸钠、葡萄糖酸-δ-内酯、脱氢乙酸钠、D-异抗坏血酸钠
使用范围:
04.04.02 发酵豆制品
使用方法:
混匀
建议用量:
按总量计,3g/kg
规格:
1kg×20包
参考举例
豆豉、腐乳和豆酱作为我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典型
代表,其营养保健功能日益引起世界各国食品界和医学界
的高度重视。其产业发展非常迅速,如贵州的“老干妈”是
以豆豉为基料的油辣椒而出名;腐乳以“王致和”、 “巨树”
等品牌名气较大;而豆酱则有“海天”、 “6月黄”等形成了强
势的知名品牌和消费口碑。但是由于豆类发酵品生产工艺
的特殊性,其在发酵过程中易受原料品质波动、杂菌污染
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,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,如生物胺、
丙烯酰胺、蜡样芽孢杆菌、氨基甲酸乙酯等已被学者研究
报告。这侧面说明发酵大豆制品的原料、工艺、加工方式、
最终产品定型等均可能影响产品最终的质量,存在可能的
安全隐患。
1 豆豉、腐乳、豆酱生产工艺流程及安全隐患
1.1 工艺流程
尽管发酵豆制品大多以大豆或黑豆为主要原料,但
原料不同、地域不同、加工季节不同,导致产品最终形态不
同,产品的色泽、香气、滋味差异很大,故各类发酵大豆制
品之间质量标准也有差异。
1.1.1 豆豉
中国豆豉种类很多,优势微生物不同种类也不同。根
据最终产品定型的差异:有水豆豉和油豆豉等;根据水分
含量不同:有湿豆豉和干豆豉;根据药用价值不同:有淡豆
豉和咸豆豉。结合目前不同区域的生产情况,豆豉生产的
基本流程如下 [1-2] :
黄豆(黑豆)→浸泡(季节不同时间稍有差异)→清洗、沥干→
蒸煮→冷却→自然发酵或接种发酵(毛霉型、米曲霉型、根霉型、
细菌型等,时间长短不一)→发酵成熟→加食盐、香辛料等密封、
厌氧发酵(自然温度或恒温控制发酵)→发酵时间3~12月不等→
直接干制或直接包装→成品←包装←高温炒制、调味 坻
1.1.2 腐乳
腐乳一般是采用大豆为主要原料,将大豆制成豆腐白
坯后,接种微生物(毛霉、根霉、细菌等)发酵,经过盐渍、酒
水发酵、调味等工序发酵而成。其可分为干性(豆腐表面除
调味用香辛料外,不额外添加油或其他调味汁)、油性(加
入大量的食用植物油进行调味保质)、调味汁(加入调整
好的调味液或面酱、糟米等)3大类。基本流程 [3] 如下:
黄豆→浸泡(季节不同时间稍有差异)→清洗、沥干→磨浆、
浆渣分离→煮浆→点浆(采用石膏、卤水、酸浆水)→凉花→压榨→
成型
→加盐水煮制→按种小球菌→发酵(加入面酱等)→成品
→25~30 ℃自然发酵→直接加盐、调味料等→成品
→接种或自然发酵(毛霉、根霉等)→搓毛→酒水发酵→
沥干→酒水、后期调味→成品
1.1.3 豆酱
豆酱一般是采用黄豆、面粉为主要原料,经过制曲发
酵、加盐水发酵后调成为不同味道(咸酱和甜面酱等)的
浓稠状产品。工艺流程 [4] 如下:
黄豆→浸泡(季节不同时间稍有差异)→清洗、沥干→蒸熟→
冷却(拌或不拌面粉、熟豆碾碎或成型)→自然发酵或接种发酵
(一般均以米曲霉为主)→制曲成熟→加盐水发酵晒制或恒温发
酵3~6个月)→发酵成熟→熬制或调味→灌装→杀菌→成品
1.2 发酵豆制品酿制工艺特点及安全隐患
1.2.1 发酵豆制品产品主要特点
发酵豆制品均是以大豆为原料,同时经过前期发酵或
制曲(让微生物生长并形成酶系)和后期加盐水长时间发
酵,形成产品特色,而其要形成特色市场化产品均需要经
过后期调味或杀菌以符合国家标准。产品的主要成分均包
括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基酸(产品以氨基酸态氮为关键指
标)、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产物糖类(酱类产品有还原糖的
指标)、脂肪的分解产物脂肪酸。除腐乳外,其他两类变成
市场化产品均有油炸、高温熬制、杀菌的工艺过程。另外由
于产品性质,除出口腐乳关注蜡样芽孢杆菌指标外,其他
产品均无细菌总数指标,只有微生物安全指标 [5-6] 。
1.2.2 安全隐患
工艺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[7] 如下:(1)前发酵或制曲过
程除少量采用纯种发酵外,很多企业均采用自然发酵或粗
放的发酵方式。前期发酵微生物种类很多(如霉菌、酵母、
细菌等);前期发酵时间一般短的为48 h,长的可以有10~
15 d; (2)后期发酵过程比较长,3~12个月不等,除条件较
好的企业采用控温发酵外,其他企业一般采用开放式发酵
等; (3)后熟完成后,豆豉一般需要进行高温炒制调味;酱
类产品需要熬制调味和后期调味再进行巴氏杀菌;腐乳生
产基本上没有杀菌的过程,完全依赖高盐、高酒精含量进
行保质; (4)由于加工的豆豉产品油性成分较高,一般采用
玻璃瓶或塑料瓶等包装;由于封口均有密封圈存在,所以
存在包装材料污染的问题(如矿物油、塑化剂邻苯二甲酸
乙酯等)。当然,生产过程中原料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问题、
食品添加剂不规范及超范围超量使用问题等一般的食品
安全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。
2 发酵豆制品中安全隐患因子研究的现状
2.1 蜡样芽孢杆菌
蜡样芽孢杆菌在发酵豆制品中的安全隐患已有学者
研究报告,其中以腐乳研究较多。我国腐乳生产产业无论
从腐乳生产专用微生物选育、工艺控制、发酵调控、产业规
模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由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多为开
放式生产,且腐乳生产周期长,一般没有后杀菌的过程,
腐乳中微生物数量较高特别是蜡样芽孢杆菌数量多,已
经直接影响到腐乳的出口。蜡样芽孢杆菌数量一般控制在
10 5 CFU/g,以不会引起食物中毒为判断标准 [8] 。伊鋆等 [9] 研
究发现,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较高,不同腐乳中
蜡样芽孢杆菌的含量不同(10~10 5 CFU/g)。HANBZ等 [10] 检
测到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( Bacillus cereus )、产气荚膜梭菌
(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)、金黄色葡萄球菌( Staphylococcus
aureus )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( Listeria monocytogenes )
等致病菌的存在。谢婧等 [11] 对27个样品中耐热的微生物进
行分析发现,耐热性微生物*占98%,*也有0.8%。韩
北忠等 [12] 对腐乳中蜡样芽胞杆菌进行分离鉴定,发现部分
腐乳中蜡样芽胞杆菌数量达到10 5 CFU/g,存在一定安全隐
患。杨秋枚等 [13] 对从11份农家和7份市场上销售的自然发
酵黄豆酱样品进行了微生物的安全性检验,结果表明蜡样
芽孢杆菌的检出率为30%,但含量不高。蒋荣荣等 [14] 研究
豆豉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存在情况发现,豆豉样品中蜡样芽
孢杆菌检出的几何均数为21.2~466.0 CFU/g。康素芬等 [15]
对豆制品中建立蜡样芽孢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研
究,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,PCR)
检测蜡样芽孢杆菌灵敏度为10 2 CFU/mL,检测时间为4 h。
但从目前检测结果来说一般还是在控制的范围之类。
2.2 生物胺
发酵食品中过量的生物胺会对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
响。LUYM等 [16] 检测发现,中国豆酱中主要含有酪胺、组胺
和亚精胺,不同发酵类型品种生物胺有差别,生物胺生成
量与样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呈现正相关。于湘莉等 [17] 在发
酵纳豆样品中检测到亚精胺、精胺、腐胺、酪胺4种生物
胺,其中亚精胺的含量占总生物胺的70%左右,与人体有
直接毒性的生物胺—酪胺含量<14 mg/kg,95%以上的生
物胺都是对人体没有直接毒性的多聚胺。TANG T等 [18] 检
测了腐乳中生物胺的含量,同时比较了微生物发酵腐乳与
酶制腐乳中生物胺含量的差别。腐乳中主要含有色胺、腐胺、
组胺和酪胺,其平均含量分别为39.0 mg/kg、34.6 mg/kg、
18.2 mg/kg、21.7mg/kg, β -苯乙胺、亚精胺和精胺含量较低。
微生物发酵腐乳中生物胺总量(129.0 mg/kg)低于酶制腐
乳(137.7 mg/kg),腐乳中生物胺总量低于安全限量。苏悟
等 [19] 研究1种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胺生成情
况时发现,酪胺含量较高,组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,但在
相关标准范围之内;MOON J S等 [20] 研究发现, Pseudomonas
sp.和 Clostridium sp.是豆酱生产中产生酪胺和组胺的主要
微生物。王充等 [21]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酱油、豆酱、豆豉
中的生物胺时发现,大豆发酵制品中色胺没有检出,但组
胺较高。王颖等 [22] 研究比较不同微生物腐乳前发酵后生物
胺的生成情况差异,雅致放射性毛霉的腐乳中尸胺、酪胺
产量较高且其他的生物胺均<100mg/kg,少孢根霉发酵时
尸胺*,其余7种生物胺含量均<50 mg/kg。胡鹏等 [23] 研
究了中国几种发酵豆豉的生物胺含量,发现豆豉品种不同,
生物胺的数量为101.07~421.19mg/kg变化。王光强等 [24] 提
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ood anddrug administration,
FDA)要求进口水产品组胺不得超过50mg/kg,欧盟规定鲭
科鱼类中组胺含量不得超过100mg/kg;其他食品中组胺不
得超过100 mg/kg,酪胺不得超过100~800 mg/kg,我国规
定鲐鱼中组胺不得超过1 000 mg/kg,其他海水鱼不得超过
300 mg/kg。由于目前生物胺的指标只在鱼类制品中涉及,
豆制品中生物胺尚处在研究阶段,参照不同类别国家标准
要求没有安全风险,但还没有针对豆制品做出广泛的调查
和评估,所以值得关注。
2.3 丙烯酰胺
在发酵豆制品中,由于豆豉和豆酱等发酵完成后,在
形成具有一定保质期的商品化产品之前均有煎炒和高温
熬制的过程,有可能会生成丙烯酰胺,因此丙烯酰胺的含
量存在一定隐患。朱雨辰等 [25] 综述了提到丙烯酰胺在这个
工艺条件下可以形成而在豆制品产品中是否存在备受关
注。在煎、烤、炸等高温烹饪(高于120 ℃)条件下,天冬酰胺
酸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,是产生大量丙烯酰胺的主要
途径,同时油脂、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在高温的条
件下会生成丙烯醛进而形成丙烯酰胺 [26] 。TARAKE E等 [27]
研究发现,37 ℃、pH 7.4条件下,天冬酰胺在被氧化的过程
中也能产生丙烯酰胺;YASUHARA A等 [28] 发现氨和丙烯醛
可在各种温度甚至在室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丙烯酰胺。张帅
等 [29-30]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(high performance
liquid chromatography-tandem mass spectrometry,HPLC-MS)
法或气相色谱-串联质谱(gas chromatography- mass spec-
trometer,GC-MS)法测定,豆豉、豆瓣酱、腐乳、酱油等发酵
豆制品的丙烯酰胺含量分别达1 000~15 000 μg/kg、400~
2 000 μg/kg、2 000~8 000 μg/kg和5~1 152 μg/kg。朱雨辰
等 [25] 在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进展研究中提及高温蒸煮(温
度超过100 ℃)可以形成丙烯酰胺,但100 ℃以内可以减少
形成的机率。文安燕等 [31] 研究了贵州主要发酵豆制品加工
中丙烯酰胺形成动态,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,丙烯酰胺的
含量呈上升趋势。到发酵结束时,黑豆豉、水豆豉、豆瓣酱
制品产业由于存在缺乏重视投入,基础研究薄弱、生产技
术落后、工业化程度低、产品质量不稳定及安全有隐患等
问题而严重影响了其发展。
3.1 强化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生产途径的基础研究,
为产业化控制奠定理论基础
(1)建立发酵大豆制品安全隐患因子的大数据库:我
国发酵大豆制品具有浓厚的消费氛围,但地域不同、工艺
差别很大,产品类别很多,消费习惯差异大。应该对不同区
域大豆发酵制品进行全面的采样分析,针对目前已经掌握
的安全隐患因子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,建立大数据库。
(2)建立各类不同大豆发酵制品工业化生产规范的流
程和工艺控制数据库:不同生产工艺、不同产品特色、具有
不同的消费和饮食习惯,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类型大豆
发酵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风险因子的情况进行摸底,进
行动态分析,加强对发酵大豆食品中安全隐患因子的检验
方法研究,开展代表性大豆食品中营养物质和危害物质检
测,掌握产生隐患因子的关键控制点(critical control point,
CCP),为工艺调整和技术升级提供依据。
(3)强化危害物产生机理和安全控制基础研究,建立
安全隐患因子的自动化、智能化、连续化控制技术:由于
发酵过程复杂性,原料组分、组分与加工工艺、组分与添
加剂、组分与功能成分之间会随着加工工序和步骤的变化
发生动态变化,导致危害物的产生和演变,因此需要从分
子水平深入研究危害物形成与影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分
子基础,以为解决对导致危害物生成的加工模式和原料组
成进行定向调控提供依据。同时建立产品生产过程监控体
系和质量标准。同时借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控制技术进行
实践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,提升企业控制水平:对于
蜡样芽胞杆菌 [41-42] 、丙烯酰胺 [26] 、生物胺 [43-44] 、氨基甲酸乙酯
的控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,应该将理论研究成果
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,达到控制的目的,*限度降低产
品安全风险。
3.2 强化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严格卫生控制和管理
强化对生产企业的良好操作规范(good manufacturing
processing,GMP)的引导和落实:加工过程中蜡样芽胞杆
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实际上很多属于发酵环境和生产过
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造成的,工厂厂房设计、工艺流程设
计、发酵设备的质量控制、工器具的卫生状况等有密切关
系,如用木框或竹筐作为发酵容器,很容易感染青霉菌。
加工过程中没有对生产环境进行消毒和杀菌,蜡样芽孢
杆菌容易污染,将企业管理和安全控制有效结合,建立以
HACCP体系为基础的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,建立现代
的企业管理模式,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,
提高产品科技内涵,推动传统大豆制品产业的工业化和
现代化。
独特的风味和产品特色是发酵大豆制品深受消费者
喜爱的重要原因,促进传统发酵豆制品工艺的合理化、数
字化、安全化,提升传统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工业化水平是
一项艰巨的任务。日本、韩国等国也对本国的发酵大豆食
品进行系统研究 [45-48] ,形成独特的消费文化。在弘扬传统文
化同时,强化发酵大豆食品的基础研究和系统研究,促进传
统发酵大豆制品的新产品开发,加入现代元素,传统发酵
豆制品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。
生产中问题注意:
1、白点的控制措施
1.1 控制制曲条件
影响发酵豆制品白点的重要因素是发酵菌株所分
泌的蛋白酶活性,制曲时间越长,发酵剂分泌的蛋白
酶积集越多,成品的白点率也就越高。因此,控制好
制曲的温度、湿度和时间等因素,对于控制白点具有
重要作用。
有生产商在腐乳的生产试验中,控制毛霉的生长
条件,而后将毛霉接种在原料上,按照正常工艺进行
发酵,发现成品腐乳的白点率降低了 94% [9] 。然而,
此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,尽管减少了蛋白水解酶的
分泌,但发酵豆制品中酪氨酸及其他氨基酸的含量也
有所下降,导致风味不足,外观质量降低。
1.2 驯化菌种
对生产菌株而言,若能获得具有低活性蛋白水解
酶的发酵菌株,便能降低体系中酪氨酸的含量。根据
酶生物合成产物阻遏原理,可向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
的酪氨酸,进行霉菌的驯化,最终获得低酰酞酪氨酸
酶活性的菌株。将驯化后的菌株应用到实际生产中,
就能达到控制白点的目的。
有研究者用 0.03% 的酪氨酸将腐乳生产所用的五
通桥毛霉和雅致放射状毛霉,分别驯化至 15 代和 13
代,发现它们对酪蛋白的水解率分别降到了 74.91% 和
72.23%,后将驯化菌株应用到实际发酵中,发现实验
组的白点率远低于对照组,且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大
[10] 。Niu 等[8]将 1 ~ 3 g·L -1 的酪氨酸添加到米曲霉扩大
培养的培养基中驯化生产菌种,发现其对蛋白质的降
解率下降;而后按照传统发酵工艺生产蚕豆酱,发酵
的实验组中的酪氨酸含量从 6.49 mg·g -1 干物质降低至
6.14 mg·g -1 干物质(p<0.05),发酵成熟的蚕豆酱在
储存 12 个月后没有形成酪氨酸晶体。
1.3 优化生产工艺
霉菌产生的蛋白水解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,温度、
盐度、乙醇和发酵时间等都对白点的形成产生作用,
所以工艺优化是降低酪氨酸含量的有效方法。闵世豪
等[11]为找到能控制豆酱中酪氨酸含量的合适发酵条
件,设计了模拟培养基,并接种发酵菌种米曲霉进行
发酵,在模拟发酵 70 h、30 ℃和 100 g·L -1 (盐的质量
浓度)下,对酪氨酸含量及蛋白分解程度进行监测。
结果显示,在此条件下,发酵液中酪氨酸含量较少而
蛋白分解程度较大,降低游离酪氨酸含量的同时也不
影响其他风味物质的产生。有学者通过改变蚕豆酱中
的物料 / 液体比,优化蚕豆酱的发酵条件,在*生
产工艺下,蚕豆酱样品中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分
别降低到 5.87 mg·g -1 和 4.81 mg·g -1[8] 。有研究者使用
不同酒精含量(12%、13%、18% 和 20%)的汤料生
产白腐乳,后期发酵 6 个月后观察样品的白点情况,
发现酒精含量为 18% 和 12% 的腐乳*出现白点,
酒精含量为 13% 的腐乳出现白点的时间晚,氨基酸各
组分含量也*;此外,他还对抗氧化剂的抑制作用
进行了实验,用大豆异黄酮和茶多酚分别处理样品,
结果发现实验组样品的氨基酸总量和各组分含量均降
低,且白点率均为 0,因此可以表明在腐乳配料中加
入抗氧化剂能有效控制白点[12] 。
此外,表面活性剂可降低酱料的表面张力并增强
其界面的增溶作用,使酪氨酸不易集结,也能减少酱料
的产生。研究人员将吐温-80添加到成熟腐乳的汤汁中,
改善了腐乳汤汁的性质,结果发现白点的生成率比对照
组降低了 50%。这是因为其增加了酪氨酸的溶解度,
阻止了酪氨酸的结晶析出,减少了白点的产生
[13] 。
1.4 对成熟腐乳进行处理
腐乳发酵成熟进入货架期后,微生物及其酶系仍
会继续分解大豆蛋白质,导致蛋白质过度降解产生大
量酪氨酸,最终形成白点。因此,在货架期对发酵豆
制品进行处理,对控制白点有一定作用。江景泉
[10]将成熟腐乳于 400 W 功率下微波处理后储藏 2 个月,经
灭酶处理后的样品中蛋白酶的活力受到抑制,从而使
蛋白质及其他多肽物质无法被降解,对应的游离酪氨
酸含量也减少,*的结果是没有发现产生白点的样
品。朱洪康[13]对成熟腐乳进行加热处理,结果发现热
处理后的腐乳白点生成率比对照组低 8.3%,同时仍具
有腐乳的基本特征,在风味上几乎没有任何改变。这
是因为热处理腐乳,使腐乳中的蛋白酶钝化,从而抑
制了蛋白质的过度水解,使游离酪氨酸含量降低。
- 上一个:豆制品保鲜灵JAY29-2(粉态)
- 下一个:豆制品保鲜灵